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国脚徐新谈东亚杯表现,正常发挥,本土球员应勇于尝试而非求稳
2025年东亚杯足球赛于上周落下帷幕,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以1胜1平1负的战绩获得季军,赛后,中场核心徐新接受专访时坦言:“这次比赛算是正常发挥,但我们本土球员在场上应该多尝试有威胁的传球,而不是一味追求安全球。”这番表态引发业内对国家队战术思维和球员心理素质的深入思考。
赛事回顾:中规中矩的征程
本届东亚杯,中国队首战0-0逼平日本队,次战2-1力克韩国队,收官战1-3不敌朝鲜队,虽然未能夺冠,但战平日本、战胜韩国的表现仍可圈可点,徐新在三场比赛中全部首发,担任中场组织核心,完成87%传球成功率并送出2次关键助攻。
与朝鲜一役的失利暴露明显问题:当比分被追平时,球员明显收缩防守,传球选择趋于保守,导致进攻威胁大幅下降,这种现象恰好印证了徐新的观点——过多“安全球”会削弱球队的进攻创造力。
技术分析:安全球陷阱与突破之道
所谓“安全球”,指球员为避免失误而选择风险最低的传球路线,通常是横向或向后传球,数据显示,本届东亚杯中国队的后场传球占比高达43%,而前场威胁传球仅占11.2%,这与日本队(前场威胁传球18.7%)和韩国队(16.3%)存在明显差距。
徐新在采访中具体解释道:“现代足球强调控球,但控球不是目的,当我们总是选择安全传球,确实能保持控球率,但难以真正撕开对手防线,本土球员需要更大胆地尝试直塞球、过顶球和穿透性传球,即使失误率会增高,但这种风险是必要的。”
这种观点得到技术统计支持:徐新本人场均尝试6.3次威胁传球,成功率58%,远高于国家队中场球员平均的3.1次和42%的成功率,正是他在对韩国队比赛中一记大胆的直塞球,助攻队友打入制胜一球。
心理因素:为何本土球员选择“求稳”?
资深足球评论员董路分析认为,本土球员偏爱安全球的现象背后存在多重心理因素:“首先是怕担责文化,创造性传球失误容易被放大批评,而安全球即使无效也很少被指责,其次是国家队比赛压力巨大,球员潜意识里更不愿成为‘罪人’。”
这种心理在青年球员培养阶段就已形成,国内青训教练往往更强调减少失误,而非鼓励创造性尝试,相比之下,日韩青训体系允许甚至鼓励球员在危险区域尝试有想象力的传球,即使失误也会获得指导而非批评。
前国脚范志毅对此深感忧虑:“足球是勇敢者的游戏,如果我们的球员在20多岁就开始追求保险足球,那么到了国际赛场,怎么可能打破强队的防线?”
战术演进:国际足坛的发展趋势
现代足球战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,根据国际足联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技术报告》,顶级球队的进攻组织呈现出“风险合理化”趋势:在对方半场增加冒险性传球的尝试,即使失去球权,也能通过高位逼抢迅速反抢。
曼城主帅瓜迪奥拉曾直言:“安全传球是足球中最危险的传球,因为它看似安全,实则将压力转移给队友,而且毫无进攻价值。”这种理念在欧洲顶级俱乐部已成为共识。
东亚杯数据显示,日本队场均冒险传球尝试达到28.7次,是中国队(13.5次)的两倍还多,虽然日本队的传球失误率更高(15.2%对11.3%),但他们创造的绝对机会(场均9.3次)远超中国队(5.1次)。
改变之道:从青训到国家队的系统变革
徐新在采访中不仅指出问题,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:“改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,在俱乐部层面,教练应该给予球员更多尝试的自由;在国家队,我们需要建立更宽松的环境,让球员不怕失误;最重要的是青训阶段,应该培养小球员的决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。”
中国足协技术总监傅博透露,足协正在制定新的青训技术标准,其中特别强调:“在进攻三区,鼓励球员尝试有创造力的传球,不再将传球失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。”这种政策导向上的变化可能带来根本性改善。
一些中超俱乐部已经开始行动,上海海港队聘请的外籍青训总监引入“创造性指数”评价体系,不仅统计传球成功率,还评估传球的威胁程度和创造性,类似举措正在多家俱乐部的青训 academy 中推广。
2026世界杯预选赛的启示
随着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即将到来,国家队的战术思维转变显得尤为紧迫,面对实力强劲的小组对手,中国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足球,而非保守求稳。
徐新作为国家队中场核心,正以身作则推动这种变化:“我会在训练中与队友多沟通,鼓励他们放心前插,我会尝试把球送到他们跑动的路线上,即使失误了也没关系,下次再来。”
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可能比技战术调整更为重要,足球历史反复证明,勇敢者往往能收获超出预期的结果——2002年世界杯的塞内加尔、2014年世界杯的哥斯达黎加、2022年世界杯的摩洛哥,无不是以勇敢和创造性震惊世界。
东亚杯虽已结束,但留给中国足球的思考才刚刚开始,徐新的直言不讳或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——中国足球需要更多敢于承担责任、勇于尝试的球员,而非只会传安全球的“乖孩子”,唯有如此,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足坛真正立足。